重庆市中医学会banner

重庆市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项目成效显著

来源:重庆市中医药学会     时间:2017-04-13 17:30:55

重庆市第一批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项目自2010年5月启动,2013年底完成,历时3年。学员25名,其中中医专业18人,中药专业7人,分别来自市、区县中医院等16个医疗、教育和科研单位。3年来,市财政共投入资金约300万元,各单位配套180余万元,共计480万元。

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卫生局先后制定印发了《重庆市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重庆市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细则》等文件,明确要求,规范管理。成立由王辉武、周天寒等名老中医药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全程对学员进行指导。市局和学员所在单位均明确了职能部门和专兼职人负责项目管理。通过现场考核、资料审查和召开项目汇报会等方式了解项目进展,严格过程考核。此外,借助外力推进项目工作。如委托成都中医药大学举办中医经典研修班,组织学员参加市外中医药高级培训班,积极协调学员到国家级重点专科进修学习,跟师国医大师和著名专家,帮助学员更好的完成项目内容。项目的主要成效:

一是完成项目任务。按照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搞科研的项目要求,23名学员平均精读、泛读中医药经典等相关著作9部,撰写中医经典学习心得185篇,书写读书笔记共100余本;跟市内、外名师44人,其中国医大量2人,撰写跟师总结70篇;累计到重点学科或专科进修174个月,完成典型医案整理246篇,中药技术整理41篇。孟令占、王辉、朱明刚等3位学员均师从3位名师。中山医院罗世伟总结提炼、归纳出多种疾病的基础方、经验方近100首。

二是学员的中医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学员们以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阅读各类经典著作,坚持临床实践,积极进修,主动跟师。通过领悟经典理论精华,揣摩名师学术思想,学员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运用中药的能力明显提升。多名学员表示,经过3年来的反复揣摩,使以前所学得以融会贯通,以往的疑问豁然开朗。3年来,经过培养,学员日门诊量增长30%以上,区域外患者就诊量增长18%以上。北碚区中医院王辉日门诊量从培养前的20~30人次增长到目前的50~80人次。市中医院夏敏多次收到患者锦旗,还于2011年获得腾讯大渝网第二届“医者仁心”奖。

三是学员的中医药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学员们在传承中医药的同时,积极探索中医临床科研方法。九龙坡区中医院唐军,经过大量临床观察及深入思考,大胆提出了中风病的新观点,并申报了相关科研课题;市中医院杨敏在培期间主持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半夏毒性成分及炮制原理研究》等多个重点科研项目。3年来,学员共承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27篇,其中核心61篇,SCI4篇。

四是学员在业界的影响力进一步显现。通过强化培养,学员们对本专业相关疾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业界逐渐崭露头角。培养期间,2名学员被评为重庆市名中医,5名学员被评为区县级名中医,14位学员在省级以上中医药团体中担任职务。重医中医药学院王刚还受邀参与了卫生部“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中药鉴定学》等多部教材的编写。

五是带动了中医药学科和专科发展。通过培养,学员多数成为当地较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名中医,成为所在单位学科带头人,带动了本科室门诊量、住院病房使用率、中医治疗率、病人满意率等指标的提升,同时带动了团队学习使用中医药,推动科室快速发展。渝北区中医院程永进修回院后成立了针灸病房,两年内,业务收入增长了8倍;江北区中医院叶秀英开设了中医不孕不育专科门诊,区域外患者达50%以上,秦耘成立了中医儿科病房,开展了小儿推拿、中药外敷等中医特色优势治疗,受到患儿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据悉,重庆市第二批中医高级人才培养项目已正式启动。从参加笔试考试的56人,中最后13人被确定为培养对象。目前,正在按照培养项目方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