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医学会banner

积跬步与时俱进 夯基石续写辉煌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成立65周年回顾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风雨兼程走过了65周年。在历届重庆中医界同仁的努力下,以奉献、团结、奋进、实干为宗旨,具有民办学会、民主办会、会员作主、理事当家的特色。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繁荣中医药学术、培养中医药人才、服务人民健康、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铸就了辉煌的业绩。

艰难曲折25年的求索(1953-1978)

建会初始良好起步。新中国建立后的1952年11月1日,重庆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中医学会成立,会员173人。宦世安任主任委员,张锡君、龚志贤任副主任委员,任应秋任秘书长,1954年12月更名为重庆市中医学会,成为独立的学术团体。宦世安任会长一直到第四届,会员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为593人。1955年由重庆市中医学会校订的《新缉宋本伤寒论》正式出版,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重庆市中医学会首届理事任应秋等在这一工作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荣辉用传统的枯痔疗法治愈了苏联友人希里索夫的巨大痔核,名传遐迩,在全国颇具影响力。为此张荣辉、李雨农等还受到中央卫生部的奖励。首届理事吴棹仙于1956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向毛主席敬献“子午流注环周图”,在全国医药卫生界影响很大,传为佳话。

动荡年代陷入低潮。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学会的一些理事和一些专职秘书被错划为右派,学会活动陷入低潮,开展学会工作日益困难。1958年,第三届理事会只有5名理事,仅在内科组、外科组、针灸组、药物组开展小范围的学术活动。60年代初,学会召开学术年会,学术活动有所恢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术活动全部中断。直到1974年,重庆市医药情报网中医药组成立,中医学术活动才初步启动,每年召开一次老中医经验交流会。

改革开放20年的繁荣(1978-1998)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会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开展学会活动创造了条件,中医学会的工作开始了新的历程。根据市科协1978年9月下达的《关于调整充实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等五个学会理事会成员的批复》,召开了四川省重庆市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选出新的理事会,由宦世安任会长;1985年第五届学会由陶克文任会长;1989-1997马有度历任第六、第七届会长。学会加强了学术研究与交流,每年开展较高水平的中医专题研讨会、老中医经验交流会、学术年会,连续编印《重庆市老中医经验交流资料汇编》,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学会还先后邀请著名中医专家董建华、邓铁涛、金寿山、方药中、任应秋、李介鸣、王伯岳等来渝讲学,对推动重庆中医药界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发扬“奉献、团结、奋进、实干”的作风,狠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学术交流、中医药普及、人才培训、医疗实体、论著评审、基金筹集、先进表彰、成果奖励等,各项工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为促进重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直辖15年的丰硕业绩(1997-2012)

1997年6月,重庆直辖后,万州、涪陵、黔江三地融入了重庆市。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开始了新的历史阶段。1998年9月召开直辖后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马有度当选为直辖后的第一任会长,王辉武任秘书长,选出88名理事,其中常务理事41名。2000年市卫生局确定市中医药学会挂靠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学会开启了新征程。

学术活动丰富多彩。在开展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主动适应改革开放,办好每年的学术年会等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举办“国医名师大讲堂”,采用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术活动更具吸引力,更富有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结合”:一是与企业结合,举办各种学术会100余次;二是与媒体合作,我会除了协办《实用中医药杂志》、《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主办《重庆中医药简讯》外,还和多家媒体联合,为会员在媒体发表文章万余篇;三是与科研结合,组织动员广大会员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争取国家、市级、局级科研项目,每年达100余项;四是与继续教育结合,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申请国家和市级继续教育项目每年20余项,到区县讲学,每年听众达到1000余人次。2011年开始举办国医名师大讲堂,取得了圆满成功;五是与中医药医疗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学会的工作得到了中医药单位的大力支持。

科普活动有声有色。学会始终坚持“一手抓科研,一手抓科普”的方针。成功承办了全国第四届中医药科普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与《中医报》联合创办《家庭保健周刊》。我会还与《重庆晨报》《重庆晚报》的《健康》专栏密切合作,宜传中医科普知识卓有成效。马有度、王辉武、熊永厚、吴行明、杨国汉的科普作品还获得重庆直辖后首届优秀科普作品奖。继2009年声势浩大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之后,2011年学会开展了“特色中医巴渝行”,组织中医专家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开展活动,培训科普骨干,组织科普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义诊咨询,科普讲座,每年宣传群众10万余人次。马有度教授的科普作品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组织落实办好实体。直辖以来,学会已经经历了三届,马有度连任二届会长。第三届由周天寒任会长。学会组织健全,队伍不断壮大,会员达2000余人,专业委员会26个。有13个区县成立了中医药学会,其余区县在医学会建立中医学组。2002年召开了学会50周年庆祝大会,2007年召开学会55周年庆祝大会。学会工作成绩突出,每年被市科评为先进集体。直辖市以来学会获各种奖项20余次。学会开办的重庆市中医专家门诊部,成为学会办实体的成功典型。

决策研讨,当好参谋。为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我市中医药事业献计献策,学会先后四次召开重庆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举办了两届“科技沙龙”,献计献策100余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中医事业的决定》出台,2010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出台,继而又两次召开“全市发展中医大会”,使重庆市中医药事业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砥砺前行5年再创辉煌(2012-2017)

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学会召开了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周天寒连任会长。学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深化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术研究、交流水平为主导,推动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纵深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得重庆市5A级学会、标兵学会,全国先进地方学会,中国科协、人社部表彰的先进集体标兵学会等荣誉称号。

学会组织规模壮大。本届理事会狠抓了学会组织建设,借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的东风,发挥专业优势,发展团体会员和专业委员会,壮大会员队伍。与2012年相比,学会会员从2011人发展到2800余人,专业委员会从26个发展到40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从700余人发展到1500余人,新发展团体会员56个,建立了学会监事会,制定了党建工作方案,党组织已报上级党委批准,健全和完善学会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学会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学会实体专家门诊部有了新的合作伙伴。评选表彰重庆市优秀青年中医和优秀基层中医102名。学会内部实行正副会长、秘书长联系区县学会、专业委员会制度,组织协调机制更加健全,活动能力及凝聚力有了较大提升。

两项“五个一”强化管理。为了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规范学会管理,促进学会活动有序开展,明确专业委员会活动内容和任务,增强学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从2013年开始,对专业委员会实施两项“五个一”目标,即每年度实现“五个一”目标:提交一份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召开一次学术年会、完成一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组织一次义诊咨询服务活动、举办一次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讲座,五年一届内实现“五个一”目标:承(协)办一届“国医名师大讲堂”、承(协)办一次全国或国际性中医药学术活动、撰编出版一本中医药学术专著、完成一项中医药科研项目、提出一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建议。新的思路明确了新的目标,新的措施激发了新的活力。两项“五个一”目标实施五年来,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基本任务和工作目标十分清楚,整个学会上下一致,团结协作,在完成两项“五个一”目标的基础上,开动脑筋,主动创新,群力开展学会工作,使整个中医药学会显示出了充分的活力,营造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氛围,收到了显著成果。

强化提高学术水平。每年举办的国医名师大讲堂和学术年会,主题新颖,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参与众多,效果显著,深受欢迎。国医名师大讲堂已举办了12届,在大讲堂讲学的国内知名中医药专家60余名,参加学习的中医药人员达4000余人次;五年的学术年会交流论文共750篇,参加学术年会的中医药人员1500余人次,评选表彰优秀论文共200多篇;各专业委员会共举办学术会议30次,来渝参加学术交流的专家学者达5000余人次。开展优秀中医药专著评选活动,表彰优秀中医药专著50部,促进了广大中医人员专业学术水平的有效提升,著书立说和参与科研的中医药人员越来越多,形成了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交流的浓郁氛围。

文化科普深受欢迎。学会建立了一支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骨干队伍,在全国“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开展“走进科技·缤纷节日--特色中医巴渝行”和“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每年组织专家下基层、进社区、进农村开展科普文化宣传20余次,参与学会科普宣传人员200余人,五年共计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126场,参加互动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科技人员达1350名,走遍了全市30余个区县、为机关、学校、工厂、社区、乡村的广大人民群众送医送药、义诊咨询服务,宣传中医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等科普知识,编印科普宣传资料15万余份,受惠群众达20余万人,服务群众达10万余人次,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既服务了群众,也宣传了中医药知识,扩大了中医药影响力。

承接职能能力增强。五年来,学会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市中医药管理局交办的“国医名师大讲堂”和“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已成我会两大品牌。2013年圆满完成市卫计委“全市中医药人力资源现状调查”调研任务,提交了《重庆市中医药人力资源发展调查报告》,引起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有关建议纳入全市中医事业“十三五”规划,开展了全市万名中医药人员大培训。2014年的万名中医药人员大培训中,学会承担完成了1368人的中医临床骨干培训任务,收到良好效果。2015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医药博(硕)士论坛,主题为“加快培养重庆中医药领军人才之路”、“当前中医热的喜与忧”、“如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兼谈行医之道”等,每年都向主管部门提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市卫计委的重视和采纳。2016年市卫计委将全市中医药系统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交学会承担,积极做好项目受理、评审、发布、实施等管理。2017年在宣传贯彻《中医药法》的工作中,积极配合市卫计委和市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受到市卫计委的通报表彰。

六十五年风雨兼程,历代中医人呕心沥血,自强不息,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优良传统,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发挥学会优势,齐心合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新贡献。